大连贝壳博物馆:大连海洋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文·苏慧慧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凌凤 图·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王韬飞〛

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大连特色旅游景点之一,大连贝壳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展示内容、功能设施都体现了大连城市的风格和品位,也是城市形象和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自开馆以来,大连贝壳博物馆已接待海内外游客超百万人,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大连市科普基地、大连市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大连海洋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大连市星海湾国家级海洋公园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


到“贝壳”里去寻找贝壳

行走在大连贝壳博物馆的地上展区,仿若走进了贝壳里,螺旋式坡道带着观展者亲近着那些奇巧灵怪的造型、赏心悦目的色彩、绝妙精美的花纹,感受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在这里,你会看到象征着仁爱与善良的栉棘骨螺,其外壳上每隔120°排列的规则壳刺,使它在古希腊神话中被当做女神维纳斯的梳子;你还会看到据说可以与黄金等价的巨大树状白珊瑚;会看到“伪装高手”衣笠螺那独特而奇妙的装扮;会看到采自南太平洋水深1500米的海底山上高35厘米、直径15厘米的巨型海胆……那圆的,长的,扇形的,多棱柱形的变化万千的形态;像凤须、似豹斑、如孔雀开屏般妙不可言的纹理;像碧云、似红宝、如玛瑙般晶莹剔透的质地,都会让观者始终处于一种赏心悦目的欣喜之中。

在这里,你也会知道原来有一种章鱼叫船蛸,其雌性在生育之前可以分泌出造型精巧的外壳;会知道原来大连地区常见的虾夷扇贝和夏威夷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来自日本北部,虾夷是中国古代对日本北海道的旧称;会知道有一种地纹芋螺又名杀手芋螺,其毒性可以杀死一头牛,如果不幸中毒,生与死就只等一根烟的距离;会知道仅仅用了50万年至100万年的时间,鹦鹉螺就从几毫米大小的早期类型演变为长达10余米的海中巨无霸……各种海洋知识以有趣味的态势呈现出来,以多彩的面貌展示在观者面前。

从2003年7月17日在星海湾畔城堡内开门纳客到2015年9月新馆开放,近20年来,大连贝壳博物馆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贝类、喜爱贝类,让人们对于贝壳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蚬子、海螺、鲍鱼等食用贝类上,而是成为更多怀有海洋梦想、贝壳梦的年轻人的启蒙之地。

2004年初,大连贝壳博物馆创建了一个由数名国际贝类专家组成的贝类研究所,系统地对贝类进行研究,交流国际贝类研究成果,迅速增加贝类标本收藏量。2008年,贝类研究所同大连海洋大学合作,开发利用贝类资源,引进贝类养殖新品种、新技术,使贝类的收藏更科学、更全面、更具特色。

在这块不到4厘米长的化石上,小海胆的刺都纤毫毕现。

采自南太平洋水深1500米的海底山上高35厘米、直径15厘米的巨型海胆。

船蛸分泌出来的壳也叫船蛸。

播撒海洋文化之路

大连贝壳博物馆包括地上4层和地下1层,地上展厅部分主要有海洋知识和软体动物门展区、生物地理区系和贝类生态环境展区、贝类生活方式和繁殖展区、贝类形态功能和生态策略展区、贝类分科展区、黄渤海贝类展区、中国海贝类展区、淡水贝展区、陆生贝展区、红树林地区贝类展区及贝类与人类关系展区等部分组成,地下一层主要展示贝类化石和头足类大型塑化标本。

在展陈设计上,大连贝壳博物馆采用激光云动画、虚拟翻书、人机互动、数字库等现代化声光电与实物相结合的展览模式,模拟、还原现生贝类和古生贝类的生存环境,使观众与多媒体项目进行交流与互动,直观地了解贝类知识,从而增加游览的趣味性。同时,还设有语音导览系统,方便特殊游客的观展需要。

多年来,大连贝壳博物馆本着服务社会、普及海洋贝类文化及知识的原则,先后举办了彩斑菊石主题展、海洋贝类科普知识之旅、贝壳博物馆科普之夏游、“海洋宝贝——我的贝壳”绘画比赛、短视频创作大赛等各种陈列展览和科普服务。此外,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科普宣传,不断普及海洋文化科普知识,积极参与国家省市举办的重大科普活动,主动推进社会化科普活动。

“大连贝壳博物馆是一个扎根于大连,面向全国和世界的一座博物馆。既填补了大连海洋文化的空缺,同时也成为了大连海洋文化的标识之一。”大连贝壳博物馆馆长张晓宇说,“大连贝壳博物馆在办好展览的同时,将在教育和科研领域投入更多精力,更好地回馈大连市民,成为一个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博物馆。”

攻略

大连贝壳博物馆位于星海广场东南侧,是集贝类研究、科普教育、展览展示、收藏和国际交流为一体的专业性贝壳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共展示现代贝类标本近万种,5万余枚;古生菊石动物化石3千多块及大量大型软体动物头足类塑化标本。

交通:可乘坐16、18、22、23、28、202、542、801、901、531路公交车及地铁1号线,星海广场站下车。95路公交车,百年纪念城雕站下车是最近公交路线。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