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这座博物馆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


文·图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彭杭

中医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中医针灸”等已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作为文化瑰宝的中医药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和绵延永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建设无疑是很好的方式之一。因为中医药博物馆可以有效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推广中医药创新成果,还有利于搜集散落在民间的中医药文物、文献,并对面临损毁的文物和文献进行抢救式修护。如今,在大连高新区,已经有了这样一座民办博物馆。

唤起人们消失的记忆

创建人杨学军祖辈世代行医,因此,他从小便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对传播中医药文化也有了深深的情结。从部队退伍后,他一边创业成立了华俄高新科技(大连)有限公司,一边着手创建博物馆。历经3年筹备、搜集、整理,2021年中医药博物馆终于建成开放。

杨学军的中医药博物馆集收藏、展览、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分上、下两层展厅。一层为大连中医记忆、中药学(分民族医药、本草学发展、方剂学发展、炮制学发展)、外科学发展、养生学发展、抗疫史展、古代中医器具展等展区。二层为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区,设有中医药文化教育空间。馆内有器具、药具、绘图、匾额等实物藏品1800千余件(套),还藏有大量古籍医书和手写处方。

玻璃橱窗内,《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古籍无声地讲述着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象牙制杆的药戥(音děng)子、明清时期的陶瓷脉枕、铜制喷药筒和串铃、数百年前的藏医外科手术器材等器具凝结着前人治病救人的智慧;同仁堂、一品堂等百年老字号的木刻板药目以及大连中医馆和药铺的旧影唤起人们消失的记忆。文物珍贵、图文并茂,在这样一座博物馆里,中医药文化真正“鲜活”起来。

第一部介绍中医的英文著作

记者在博物馆里看到了这样几件珍稀的藏品。两幅清代画卷是竞拍得来,一幅是《中医整骨图》,长5.3米、宽23厘米,由37组彩图组成,每组图有二三人;另一幅是5米多长的手绘《人体解剖图》,由淡墨绘成,文字标注详细。这两幅图既是医学资料,又是艺术佳品,在国内并不多见。珍藏在保险柜里的清宫太医院手写本已有破损,“这上面标注的小字是医者的诊疗思路,这是孤品,是宝贵的遗产。”还有一件重要藏品是杨学军在法国购买的英文版《中国医史》,这是第一部走向世界的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的英文著作,于1932年出版,后再版多次。

杨学军说:“向世人展现中医药的光辉历史、弘扬中医药文化,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程中,尽一些个人作为中医药事业传承者的绵薄之力,这是我的初衷。未来,还将致力于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让我国的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馆内藏有大量古籍医书和手写处方。

大连中医馆和药铺的旧影唤起人们消失的记忆。

清代青花瓷研钵等器具凝结着前人治病救人的智慧。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