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守道:从大连走出的辽宁田野考古开拓者

孙守道(1931年12月—2004年7月)出生于大连市旅顺石板桥孙家沟,毕业于大连关东文法专科学校(1948年年底并入大连大学,即今大连理工大学)。1948年于大连劳动人民历史文化陈列所参加工作,开始从事文物考古研究。1950年4月,随曾任旅大行政公署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的廖华去沈阳,于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从事考古研究。曾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政协辽宁省第六届、第七届常务委员,辽宁省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等。

孙守道是辽宁地区田野考古的开拓者,先后主持了喀左鸽子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建平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等重要考古发掘,最早鉴别出红山文化玉龙和其他一些玉器,开红山文化玉器研究之先河。其著述见于《孙守道考古文集》。

孙守道始终关心、指导大连地区的考古工作。由于都是旅顺人,孙守道对我这个小老乡格外关照。1983年,我被抽调到省里参加文物志编写,就住在辽宁省博物馆院内,故有机会常去孙守道家讨教,每每受益。仅就我亲身经历的几件事,略述孙守道对大连考古作出的重要贡献。

指导郭家村遗址发掘

1976年10月至11月,由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辽宁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的辽宁省首届工农兵考古训练班,对郭家村遗址进行了发掘。孙守道是随队来到考古工地的,虽然他是著名的考古专家,是这次发掘的业务指导,但意见不被当时的训练班领导重视,处境十分尴尬。

在此期间,孙守道除了给训练班学员上课外,每天都拄着拐杖到郭家村和尹家村交界的遗址断崖处仔细观察,并根据土色、土质等划分地层,共划出了十几层,自己戏称“雕刻九龙壁”。孙守道的意见显然是提示发掘工作需要准确区分地层,但当年训练班的领导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结果郭家村遗址只划出了5层,最终分为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两期。

毋庸讳言,郭家村遗址的发掘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大连市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报告发表后,部分专家指出郭家村遗址至少可以再划出一期文化。如果当年训练班的领导能够采纳他的意见,一定会避免这方面的遗憾。

在1984年7月召开的辽宁省本溪、丹东地区考古学术讨论会上,孙守道指出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遗址发掘的地层可能搞混了,我当时还和他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次发掘小珠山遗址,区分出了5个时期,事实证明,他的认识是正确的。

分析并绘制 于家村砣头积石冢人骨

在1977年6月初于家村遗址发掘期间,训练班学员们发现了附近临海处的砣头积石冢。所谓砣头是指延伸至海的砣子尖端。根据许明纲的提议,训练班抽出部分考古队员对砣头积石冢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发掘。

从砣头积石冢外表看,是一处用小海卵石封顶且隆起的土丘,残存面积约960平方米,共发掘了58座墓。清理砣头冢内的每一座墓,难度较大的就是人骨的辨识。因为墓中大多是多人丛葬,各墓内人骨多少不一,最多的达21具。人骨颠倒交错叠压在一起。墓室东西向,则头骨有东有西;墓室南北向,则头骨有南有北。每座墓内的人骨都不是一次埋入的,人骨之间大多仅以一层小海卵石隔开。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成年人与小孩葬在一墓之内。清理人骨不易,绘制墓中人骨难。此时,孙守道挺身而出,不顾自己身体极度虚弱,每天都要从所住的郭家村到砣头积石冢。这一路不但距离较远且道路崎岖不平,由学员用自行车载到砣头坡下,再由来自旅顺口区江西公社鲁家村的学员小鲁背上山去。

孙守道不愧是大师,他用不同颜色的铅笔绘制出各层的人骨,对一具具人骨鉴定、分析,准确逼真,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图成为后来我整理简报表格最准确的资料,其功莫大焉。遗憾的是,当时发表简报时不能上彩色图,只好放弃了。但后人整理砣头积石冢报告,最终还是发表了这部分经过加工的彩色铅笔绘制的人骨分析图。

协助完成中国学者首次梳理和研究大连史前文化的论文

1976年3月、4月间,我主持发掘了碧流河淹没区11座大石盖墓,出土了玉钺、石钺、滑石铸铜斧范和长颈陶壶、叠唇陶罐等遗物。当我把这一情况向孙守道汇报后,他很快给我寄来了亲手绘制的辽阳二道河子石棺墓出土遗物的硫酸纸图,供我参考。那时这批材料尚未发表,故孙守道所绘的是速写图。这批资料对于我及时整理碧流河淹没区大石盖墓发掘简报帮助极大。

早在1949年孙守道即协助时任旅大行政公署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的廖华,以紫实的署名撰写了《关东史前文化之我见》,发表在同年《关东时报》(增刊号)3月31日版面上。文中从寒武纪的三叶虫化石说到大连既往和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包含后来辨识出来的青铜时代遗址),并进行了分析,这是中国学者首次梳理、研究大连史前文化的论文。

50余年前文章仍具指导大连汉魏晋墓研究的意义

调入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后,孙守道仍然关注大连考古。他在1964年撰写的《辽宁考古十五年》书稿中的《论辽南汉魏晋墓葬制发展演变》一章,对大连地区的汉墓,特别是1954年发掘营城子沙岗子发掘的50多座西汉以来的木椁贝墓和1969年金县(今金普新区)王官寨、董家沟、高家村发现的一批东汉以来的花纹砖墓进行了全面分析,至今仍然具有指导大连汉魏晋墓整理、研究的重要意义。

1990年在大连召开的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孙守道作了《辽宁环渤海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课题(摘要)》报告。报告既指出了山东古文化与辽东半岛古文化交流是相互的,又指出这种关系不是对等的。辽东半岛古文化对山东半岛的影响只限于山东岛屿,而山东半岛对辽东半岛的影响则要强烈、深厚得多,原因就在于山东半岛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较辽东半岛的土著文化要发达、先进。

1990年4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旅顺博物馆等在长兴岛发掘三堂新石器时代遗址时,于下层出土了一件玉器残件,我们一时不辨是什么器物。孙守道到工地验收时,随即在笔记本上画出了它的复原图,原来是一件玉牙璧,我们都由衷地叹服。

孙守道是从大连走出的、扎根于辽宁考古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对后学特别是对大连后学多有关照,他的学术成就和严谨、锲而不舍的治学学风,是后学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刘俊勇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