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致敬海上丝路文化之旅”归来

“新红专”轮展现“未来船舶”图景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

今年是“中国航海日”设立20周年,也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7月21日,在圆满完成为期一个多月的百川向海——“新红专”轮致敬海上丝路文化之旅活动后,“新红专”轮返回大连港。“新红专”轮由中远海运重工和大连海事大学携手打造,是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6月16日在大连起航,“新红专”轮承载着“传承”与“创新”使命,途经江苏太仓郑和公园、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福建泉州六胜塔,最终抵达海南自由贸易港,沿途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航海科技和文化展示活动,并在海南洋浦港、龙湾港附近海域进行了远程遥控、狭窄水道自主航行和自动靠离泊测试,在航行中实现自身的智能升级。

远程遥控、自主航行、自动靠离泊

大连海事大学岸基遥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红专”轮具备远程遥控和自主航行的能力,拥有中国船级社最全级别智能船级符号,智能化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2024年,该船正式交付后,先后完成了香港访问、不同海域测试。与国内外典型智能船舶相比,该船在智能系统拓展、船舶操控AI模型算法等方面实现了技术上的领先新突破,每次测试的成功,都显著提升该船的自主智能航行能力。

在海南洋浦港附近水域,“新红专”轮开展了远程遥控、狭窄水道自主航行、自动靠离泊测试。大连海事大学教授王国峰介绍,“新红专”轮在交船时已实现了开阔水域自主航行,经过1年迭代升级,“新红专”轮具备了狭窄水道自主航行能力,这次在洋浦港附近水域测试,起点洋浦港10号锚地东侧,终点为洋浦港1号码头附近,测试距离5海里,平均航速8节,航道最窄处180米,实现了狭窄水道自主航行。随后,“新红专”轮切入自动靠离泊模式工作方式,按照右舷靠泊要求,控制系统首先控制船舶180度转向,然后逐渐靠近泊位,在距岸边10余米,达到系泊条件,完成了自动靠离泊。

在海南省琼海市龙湾海域,科研团队进行了“新红专”轮远程遥控测试。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尹勇介绍,在远程遥控测试中,岸基遥控中心主站设置在大连海事大学、辅站设置在上海船研所,岸基中心实时监测“新红专”轮的航行状况,并与其进行信息交互,测试主要包括远程声号鸣放、加速、转向、停车等。本次测试实现了预期的功能,测试的成功表明“新红专”轮的岸基遥控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在开阔水域测试自主航行,在狭窄水道验证精确控制,在繁忙港口练习自主靠泊,每次航程都是“新红专”轮的一次“成长之旅”。据介绍,未来,“新红专”轮还将开展海上扩大实验,进一步完善船舶操控AI决策模型和跨域多源异构信息融合算法等技术,为我国开展船舶智能航运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培养行业顶尖人才

翻开智能航海时代高等航海教育新篇章

科技赋能,人才引领。航运数字化、智能化加快转型升级背景下,“新红专”轮凝聚了我国船舶智能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也翻开了高等航海教育的新篇章。此次致敬海上丝路文化之旅的航行,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10名学生登船实习,他们也得以在学习中窥见高度智能化的“未来船舶”图景。2021级航海技术专业孙子辉说,实习过程中,收获颇丰,不仅学会了如何操作船上的一些先进设备,更真实感受到了智能船舶给航海带来的变革,对未来航海事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我深刻体会到了智能航海技术的强大魅力和巨大潜力。远程遥控测试中,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岸基遥控中心能够实时精准地控制‘新红专’轮,实现加速、转向、停车等操作,这种跨越空间的精准操控让人惊叹。”孙子辉今年9月将继续在大连海事大学攻读研究生,他说,智能航海时代,航海类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航海专业知识,也要掌握先进的智能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自动化控制等在船舶上的应用。因为智能船舶的运行离不开这些技术的支撑,只有了解并能熟练运用,才能更好地操作和维护智能船舶。

据了解,为应对全球智能航运发展带来的新变革、新需求,当前,大连海事大学正以引领智能航运发展为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前瞻布局、创新驱动、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加快培养一批可赋能、可引领智能航运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编辑: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