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豚”打卡!到大连自然博物馆

[编者按]


近日,傅家庄海域发生一起海洋生物死亡事件,大连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孙峰初步判定,死亡的海洋生物是一只亚成体东亚江豚。这一事件让大众视线聚焦到东亚江豚上,遂对江豚这一有些陌生的物种与熟悉和喜爱的海洋动物海豚的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有了这段日子人们纷纷走进大连自然博物馆寻“豚”、看“豚”、了解“豚”的行动。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本报《深读·关注》版特别邀请大连自然博物馆相关专家解读潮汐间的神秘邻居——东亚江豚及其“周边知识”,以飨读者。


〚孙峰〛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大连自然博物馆围绕该主题推出七大展览和科普活动,包括博物馆探宝、专家面对面展厅答疑活动、飞龙在天——探索翼龙飞行的秘密、《穿越千年的本草——一场中药与植物的博物之旅》科普展览等,可谓丰富多彩,有意参与活动的朋友可以提前预约。在这里,我们先带领“江豚迷”们看看大连自然博物馆的相关展品——


来!


明明白白看江豚


大连自然博物馆


馆藏标本近30件


01 大连自然博物馆现有江豚标本均为东亚江豚标本,近30件,其中福尔马林溶液浸制6件,剥制标本近20件,塑化标本1件,全套骨骼标本1件。海洋哺乳动物展厅展示2件剥制标本,骨骼展区展示1件塑化标本。


02 江豚属于海洋哺乳动物,在海洋哺乳动物展厅展示了两件生态标本,一件成体,一件幼体。此外,在水生动物骨骼展区展示了一件塑化标本,一侧解剖,可以看到身体断面、皮肤、肌肉、内脏和骨骼。通过这件标本可以清楚地看出,江豚虽然外观像鱼,但是其内部解剖与其他哺乳动物完全相同。


03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海洋哺乳动物展厅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海兽为主题的展厅,展示了国内最重的鲸类标本北太平洋露脊鲸,长须鲸和灰鲸标本也是国内罕见。白鱀豚、虎鲸、柏氏中喙鲸、灰海豚等中小型鲸豚类,小须鲸双胞胎、宽吻海豚胎等标本也会让观众一饱眼福。


叫“江豚”的都是同一种生物吗


东亚江豚是中国黄渤海近岸海域唯一可常年固定监测到的鲸豚类物种,它曾经是江豚的一个亚种。


从分类学上讲,江豚属于哺乳纲、鲸目、鼠海豚科、江豚属。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江豚属只有一个物种,即江豚,该物种包括3个亚种:印太江豚、东亚江豚和长江江豚,它们分别分布于台湾海峡以南的印度洋—太平洋沿岸水域,台湾海峡以北的东海、黄海、渤海、朝鲜半岛直到日本本州岛区域,长江中下游。


后来,科学家通过运用形态分类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手段结合分析,进一步确认印度洋—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江豚——印太江豚为一个独立物种,即宽脊江豚;台湾海峡以北水域的江豚归属于另外一个物种,即窄脊江豚,包括东亚江豚和长江江豚两个亚种。


因为从外观看,宽脊江豚与窄脊江豚最直观的差别就是脊背宽窄和疣粒数量。宽脊江豚背部的脊粒可以达到10行以上,宽80~120毫米;而窄脊江豚的脊粒带则较窄,宽2~20毫米。


长江江豚2018年


升级为独立物种


曾为窄脊江豚亚种的长江江豚,2018年被认定升级为独立物种,这令鲸豚类物种由原来的89种增加为90种。这也标志着中国又增添了一个特有物种。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杨光团队2018年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正式发表对江豚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长江江豚适应了与海洋高盐环境完全不同的淡水低渗环境,出现了适应性进化。一些与水盐代谢和渗透调节相关的基因出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从而在淡水环境下更好地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这种显著的遗传分化与适应性进化,表明长江江豚与东亚江豚之间因缺乏基因交流而出现了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是生物学上判断物种分类的重要证据。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本就存在差异,这次又发现了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因此做出了长江江豚是独立物种的判断。我国相关部门也把长江江豚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东亚江豚中独立出来,升格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长江中最后仅剩的鲸豚类动物。


至此,原来只有一个物种的江豚属就有了3个独立的物种,分别是印太江豚、东亚江豚、长江江豚。


来认识一下东亚江豚


东亚江豚头部较短,近似圆形,额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通常指动物向前突出的口、唇等)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背脊上没有背鳍,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有助于它们在水中保持隐蔽。


江豚死后皮肤立即变黑,因此我们见到的江豚尸体都是黑色的,致使有人误以为江豚本身就是黑色的。东亚江豚的食物以鱼类为主,其次是头足类和甲壳类。我国学者研究表明,生活在黄渤海和东海的东亚江豚以摄食鱼类为主,包括拉氏狼牙虾虎鱼、小黄鱼、黄姑鱼、长蛇鲻等。东亚江豚的食物组成存在地理差异及性别和年龄差异。


东亚江豚喜欢单只或成对活动,结成群体一般不超过4只~5只,偶尔也有大群体在一起的记录。东亚江豚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蹿,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喷水、突然转向等动作。侧游时尾鳍的一叶露出水面,左右摇摆,从空中划过。受到惊吓后便急速游动。


什么原因导致新闻中的江豚死亡


近几年,大连乃至全国各地沿海、长江流域多次发现受伤、搁浅和死亡的江豚。主要原因是江豚是一种哺乳动物,用肺呼吸,需要频繁地露出水面透气,其常出没的近海区域与船舶航线高度重叠。船舶航行时,高速旋转的螺旋桨会产生强大冲击力。由于江豚具有较强的好奇性,时常靠近船舶,极易被螺旋桨击伤。近年来在大连地区发现的死亡江豚案例中,螺旋桨击伤是主要致死原因,其次是渔网缠绕和误食塑料制品等导致的死亡。


为了保护我们潮汐间的这一神秘邻居,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海洋污染,控制捕捞活动,降低海洋噪声,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让江豚能在蓝色海洋中继续畅游。


海豚、江豚、河豚


有何不同


海豚、江豚、河豚都属于哺乳动物中的齿鲸家族,靠声呐回声定位,都很聪明。大连人对聪明可爱的海豚十分熟悉,但说到江豚、河豚不免陌生。其实看吻部的长度是鉴别三种“豚”的最好方式,它们的背鳍也大不相同,下面就简单来分辨一下吧。


科目


海豚科17属30余种海洋哺乳动物的统称


吻部


海豚科“豚”多势众,吻部各式各样,有的吻部很长,如中华白海豚;有的没有突出的吻,如瓜头鲸。但是大家印象最深、最常见的海豚式吻,是瓶鼻海豚的长相。


背鳍


海豚科基本都“有背鳍”,多数种类海豚的背鳍呈镰刀形,少数为三角形、圆形,或没有背鳍最典型的当然是瓶鼻海豚那样子。中华白海豚这种“奇葩”背鳍的基部隆起,会形成明显的驼峰。


科目


鼠海豚科的一种


吻部


江豚所在的鼠海豚科,都没有突出的吻,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上下颌几乎一样长,吻较短阔,但是这样的笑容暖到爆,有“微笑精灵”美称。


背鳍


背部是一条隆起的背脊,“背鳍没有了”,真的就是圆咕噜的一团。


科目


喙豚科(又称淡水豚科)亚马逊河豚、白鱀豚、恒河豚、普拉塔河豚几种淡水豚的统称。


吻部


淡水豚类的吻部都很狭长,颌部有敏感的毛发,方便它们在河床淤泥中发掘捕捉甲壳动物。


背鳍


背鳍不明显,也就是“背鳍快没有了”,基部形成增厚的脊。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河道环境,有很多枝蔓缠绕的障碍,较大的背鳍在狭窄处会造成阻碍,所以逐渐退化。


在大连地区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存在,就是河鲀,被亲切地称为“艇巴肘”,以其无与伦比的美味,被誉为“百鱼之王”。


河鲀是鱼,不是哺乳动物,是辐鳍鱼纲-鲀形目-四齿鲀科鱼类的统称。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习惯性地称呼或写成河豚或河豚鱼,其实河豚的这种叫法存在歧义,但却被广泛使用。自古以来我们食用的河鲀皆生息于河中,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声的唧唧声而得名河“豚”。


河鲀多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也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它遇到外来危险时,整个身体会迅速膨胀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此外,有不少种类体内的内脏、血液、肌肉或皮肤等部位都具有神经性剧毒。(李宏龙 大连自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编辑:高佳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