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制造”惘闻乐队:用音乐吟咏脚下的土地与人

大连,能装下年轻人的摇滚梦

编者按

要认识一座城市,有时只需播放一曲音乐,就像“惘闻”有意表现出的对大连这座城市的朴实记录。《奥林匹克广场》《劳动公园》《五五路》《龙王塘》《大连天空》《大连勿语》等等,这些作品都与大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已然成为大连的一张音乐名片。

作为一支来自大连的乐队,“惘闻”的音乐总是带着海浪和海风的气息。6位乐队成员都生活在大连,他们像是城市的记录者,带着纵向的岁月,跨过横向的山河,用音乐近距离聆听这片土地的鲜活脉搏,吟咏脚下的土地与人。

城市“看得见”,更要“听得见”。音乐的动感、青年的朝气、城市的活力,不断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声声不息”的大连“城色”更足。

25年风雨路只见背影坚定

时间,对于“惘闻”而言永远不是障碍,而是热爱的痕迹。25年,四分之一个世纪,恍如昨日。

1998年,还在大连读高中的贝斯手徐增铮敲开在大连理工大学读书的吉他手谢玉岗的宿舍门,想找他一起组乐队。于是两个人在校园里贴海报、找鼓手,结果只来了一个学校食堂的厨师。那时候,少年意气在,万般不觉难,最终谢玉岗找到了大学同学赵丹,也是“惘闻”的第一任鼓手。他们边上学边排练,渐渐地,惘闻乐队开始有了雏形。成立之初,乐队取名“罔闻”,在一次演出中,谢玉岗将“罔闻”误写成了“惘闻”,这一意外之笔,让“惘闻”不再置若罔闻,开始用心聆听。像所有向往摇滚乐的年轻人一样,谢玉岗2000年大学毕业后去了当时的摇滚中心城市北京,待了一年,并不顺利。于是,贝斯手徐增铮、第二任鼓手周连江等人把谢玉岗劝回了大连,自此,“惘闻”和大连回归了紧密联结,再也没有分离。

乐队成立后的一段时期,“惘闻”成员都处在一边上班一边做音乐的生活状态,谢玉岗去了大连造船厂上班,徐增铮在酒吧做乐手,周连江教孩子们打鼓,耿鑫在物流公司工作。是音乐将他们凝聚在了一起,他们每周排练3次,在经历了乐队初期的磨合和实验后,每张专辑都有新作诞生,每次演出都能带来视听惊喜。

从1999年到2002年,“惘闻”摸索着录制了3张Demo:《动物世界》《陵水河》《晦涩的阴阳之路》,由于从未正式发行,因此市场上很难找到,某种程度上来说已是绝版。2003年,“惘闻”通过一位加拿大的朋友听到了黑帝乐队的音乐风格,第一次感受到乐队仅凭乐器间的精妙平衡,就能构建起一个没有主角、全员平等对话的音乐叙事空间。同年,“惘闻”的第一张正式专辑《28天失眠日记》发表,它实现了从粗粝到悦耳的蜕变,展现出年轻乐队的灵性。之后,他们迎来了乐队的新成员键盘手张岩峰。2005年沉淀了两年的“惘闻”推出第二张专辑《Re:Re:Re:》,从这张专辑开始,“惘闻”放弃了唱词,致力于通过纯粹的音乐,构筑一个开放式的听觉空间,让每位聆听者都能自由想象与思考“惘闻音乐”的无限可能。这张专辑是惘闻乐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内地后摇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作。当时,摇滚界流传着一个笑谈,在北京某酒吧,老板说:“我这儿有一帮兄弟从东北过来,大老远来北京演出,能不能让他们在主场乐队演出前上台演两首?就两首!”然后他们就上去了,两首歌演了40多分钟。然而谁又能想到,20多年后,这支并不处在中国摇滚乐核心城市的大连乐队,用他们低调却极富力量的作品,扛起了中国器乐摇滚的大旗,并将这面旗帜扎根在全世界后摇乐迷的心中。

2009年,耐克品牌出品关于刘翔的纪录片《追》,影片在央视黄金档播出,23分钟的纪录片引用了3首“惘闻”的歌,皆出自“惘闻”2007年发表的同一张专辑,某种意义上来说,无数中国观众都已听过“惘闻”的音乐作品了。2012年“惘闻”推出了第七张专辑《0.7》,这张专辑真正意义上标志着惘闻乐队的“出圈”。对于谢玉岗来说,这一年同样意义非凡,他结束了长达近十年的造船厂职业生涯,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中。2014年发表的第八张专辑《八匹马》,为“惘闻”彻底打开了海外市场。也是这一年,号手黄凯加入乐队,自此,“惘闻”形成了如今的6人固定阵容:吉他手谢玉岗、耿鑫,贝斯手徐增铮,鼓手周连江,键盘手张岩峰,号手黄凯,他们共同开启了属于“惘闻”的黄金时代。

惘闻乐队是“中国最勤奋的乐队”,这话一点儿不假。25年中,“惘闻”发行专辑超过12张,且做到发行密度与作品质量齐头并进,如此保质保量的高产乐队实属罕见。标志性的纯器乐风格,音乐情绪的细腻流淌,多元化的音乐元素巧妙融合,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日趋严重的后摇音乐范式中,他们始终保持着卓尔不群。

2024年,“惘闻”还在继续创造更多的可能:第一次进行周年式巡演;用卡车带上所有设备走向更多的城市;在《昨日的聚会》巡演现场,那些或温柔或坚硬,或热情或冷酷的旋律,倾诉着他们是如何走到大多数乐队都尚未抵达的25年……

爱上一支乐队和它所在的城市

要认识一座城市,无须阅读宏大的参数,有时只需播放一曲音乐,就像“惘闻”有意表现出的对大连这座城市的朴实记录。

广阔的城市广场,海鸥在落日下翱翔,海天之间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些景象为“惘闻”的音乐创作打下了素材基础。《奥林匹克广场》《劳动公园》《五五路》《龙王塘》《大连天空》《大连勿语》等等,这些作品都与大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已然成为大连的一张音乐名片。歌中所描述的城市地理坐标,指引着音符的走向,也指引着歌迷们每每听到音乐,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些地方的轮廓,或是楼宇纵横,或是道路阡陌。那里,是“惘闻”诞生的地方。

在这些关于城市的创作里,能感受到一阵阵的关切,也听到了“惘闻”下意识地在变成这座城市一丝有温度的能量。1999年大连建设奥林匹克广场的时候,谢玉岗临近大学毕业,彼时,惘闻乐队刚刚成立,他们眼望明天,觉得明天必不负我。奥林匹克广场是谢玉岗几乎每天都会去的地方,因为工作室就在旁边,它是日常风景,却没承想也成为日后众多歌迷打卡的地标。法国地理学家潘什梅尔说过,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地说,也可能是一种气氛、一些特征,或者一个灵魂。大连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能装下年轻人的摇滚梦,能让爱与理想随荷尔蒙一起升腾,也能让“惘闻”一头扎进旋律的怀抱,将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最直接的情感表露无遗,所以不难理解“本土制造”25年的惘闻乐队,何以在人们心中生长出独一无二的坐标意义。

不同于大众对后摇“致郁”的刻板印象,“惘闻”的作品总是带有一丝自省与思考的哲学气息和实验精神。2014年年初,“惘闻”走出录音棚,把专辑《八匹马》的录制地点放在了当时的回声图书馆。他们将所有的录音设备和乐器音箱都搬进了图书馆,整个录音过程像一种行为艺术,乐队并没有清场,图书馆和楼梯上面的咖啡厅都在正常营业,唱片里有很多环境音甚至人们说话的声音。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做法,图书馆不仅是乐队的演奏场地,亦成为了乐队的“一员”。实际上,在“惘闻”已出的专辑中几乎可以找到音乐可触及的各种可能性,从纯粹简单、柔和抒情,到天马行空、荡气回肠,他们带着纵向的岁月,跨过横向的山河,“惘闻”坚信音乐创作应该拥有更多元化的视角。正因如此,“惘闻”的专辑里经常可见创新之举,不仅用到琴弓进行演奏,有时甚至完全不触碰琴弦,而是直接将吉他靠近贝斯音箱来制造共鸣。当然,乐迷们非常熟悉的螺丝刀吉他演奏也没有缺席。

作为一支来自大连的乐队,“惘闻”的音乐总是带着海浪和海风的气息。6位乐队成员都生活在大连,他们像是城市的记录者,时而站在边缘,时而审视,时而用音乐近距离地聆听这片土地的鲜活脉搏。他们把它像掌纹一样镌刻起来,写在街角、写在海边、写在广场、写在身旁。由此,一些精炼细腻的音符孕育而生,在时间轮环碰撞淬出的火花之间,随着乐队的讲述,汇集到更多人关于自我、音乐、所处环境、所处时代,以及更多的个体记忆之中。“惘闻”似乎早已领悟音乐的终极意义——吟咏脚下的土地与人。

被世界舞台认可的中国摇滚乐队

成团至今,除了勤奋地制作音乐,惘闻乐队展开过6次大规模欧洲巡演、多次亚洲巡演,足迹遍布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凭借细腻又震撼的现场表演,“惘闻”受到世界不同地区乐迷的喜爱,已然成为中国器乐摇滚的一张名牌。

2008年,“惘闻”在大连录制了乐队的第四张唱片《IV》,也开启了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国内外巡演。2012年,“惘闻”第二次欧洲巡演的契机是乐队和瑞典友团Pg.lost共同发行了一张名为《Split》的黑胶唱片,以及为MONO乐队的欧洲巡演做表演嘉宾。2014年,专辑《八匹马》被Beehype评为年度最佳唱片亚军,看过“惘闻”的演出后,Arctic Drones主笔评价他们的演出是史诗级的,足以让其他乐队黯然失色。2015年,“惘闻”首次受邀参加欧洲最大、最专业的器乐摇滚音乐节Dunk!Festival,大获好评后顺势展开欧洲巡演。2017年,他们进行了一整年的欧洲巡演,从丹麦到捷克、从荷兰到比利时、从意大利到匈牙利,从德国的柏林到汉堡、从瑞士的锡永到苏黎世,等等,“惘闻”的足迹踏遍很多国家。在这次巡演后,“惘闻”似乎看到了作为一支乐队更为广阔的前景:扎扎实实地创作,以稳定节奏发行唱片,然后把音乐传播到世界更广泛的角落,结交跨越山海、志同道合的朋友。

或许之前做乐队只是出于表达诉求,但至此,乐队发展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和每位成员一起成长,同时也借由音乐创作带来的机会开阔自身视野。巡演途中,“惘闻”在冰岛录制了专辑《看不见的城市》,乐队在几乎是冰岛最寒冷的半个月内录制了这张专辑。专辑里有“惘闻”对乐队生活城市变迁的诸多思考,以及不愿丢失希望的温暖发声。2019年,“惘闻”再次受邀参加Dunk!Festival,并举行了《看不见的城市》欧洲巡演。2024年,“惘闻”开启了第六次的欧洲巡演,以比利时的Dunk!Festival音乐节为起点,再次巡回欧洲演出。多年的海外演出经历,不仅为乐队积累了宝贵经验,也让国外乐迷们习惯了“惘闻”的存在,他们不止一次来到“惘闻”的演出现场,感受着声光电的交织与音乐的碰撞。欧洲之外,“惘闻”也曾参加日本After Hours音乐节、前往尼泊尔举行公益演出并录制纪录片等,他们还在欧洲、美洲发行多张黑胶唱片并不断再版,应该算是在国际上十分活跃的中国后摇乐队了。

2015年尼泊尔发生7.3级大地震,一群尼泊尔青年拍摄了赈灾短片,写信给“惘闻”希望能使用乐队作品作为配乐,“惘闻”大方应允。第二年,“惘闻”接受了尼泊尔朋友的邀请,前往加德满都参加纪念大地震的公益演出。从中国大连到尼泊尔加德满都,是一次偶然的概率事件,也是一次偶然中的必然,“惘闻”用音乐跨越了山水、国界、种族和语言。他们甚至在冰岛国宝级乐队的录音室里制作专辑,与被奉为世界四大后摇乐团的MONO在居酒屋里干杯,瑞典友团Pg.lost的两位吉他手作为“兼职司机”陪伴“惘闻”欧洲巡演……

当更多乐队在通过综艺节目往更为大众化的方向拓展之时,“惘闻”却走出一条另外的道路,向更宽广的地域拓展听众,用音乐同全世界更多地区的乐迷、音乐人交朋友,享受“音乐人”这个身份并从中不断学习汲取,看见世界,亦看见未来。

【记者手记】

“有声名片”让城市更“声动”

对于成立25年的“惘闻”而言,时间的沉淀让他们成了不可否认的后摇老乐队,与标签化的“经典老牌”形成陌路的是,高产背后的实验探索精神。从近年的变化中可以读取“惘闻”更丰富的表达,当这些不同维度的音乐以某种联系与城市编织成诗,似乎一片耀眼星系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乐队成员也在探索更多关于摇滚、关于音乐、关于城市的可能。

吉他手耿鑫创立的赫兹空间,由点成线地勾勒出了城市的一张“有声名片”。作为大连这座城市最具影响力的Live house,赫兹空间早已成为大连、东北,乃至全国摇滚乐迷的理想之地。这里演出场次密集,单店一年百余场,每个月都有数场近千人观看的演出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追随多年的老粉丝、慕名而来的新听众、拉着行李箱路过、只因好奇停下脚步的游客……无论是谁,从哪里来,站住了观看便是,位置先到先得。

当下,“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惘闻乐队的演出吸引大量的乐迷来到大连,这些乐迷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品尝各种美食,游览城市景点……他们的到来,不仅为大连的文旅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大连自信包容的气质不仅为原创音乐提供了最有力的背景加持,也为乐迷打造了一场场异彩纷呈、深度沉浸的音乐之旅,并通过音乐带来的情绪氛围共振,建立起大连这座城市与摇滚乐的情感连接。

城市“看得见”,更要“听得见”。音乐的动感、青年的朝气、城市的活力,不断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声声不息”的大连“城色”更足。(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李丽 )

编辑: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