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汇】相册里的烽火记忆

——退伍老兵苏基荣的军旅人生

45年前,他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后勤兵,枪林弹雨间,为前线战士保驾护航。

10年前,他和曾经的战友再度重逢,一别经年,岁月流转真情在。

2022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72周年纪念日,他郑重宣誓:“我永远是一个兵!”

他就是现年64岁的湖南老兵苏基荣,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因表现良好荣获三等功。

图为苏基荣老人近照

图为苏基荣老人立功受奖证书

(一)

当记者走进苏爷爷的房间,映入眼帘的即是略显年代感的书柜。

取下书柜最顶层的相册,坐在书桌旁,慢慢翻开。

在苏爷爷眼里,这些泛黄的照片不仅仅记录着自己的青春,更是一段永远难以忘怀的经历。老人直言,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压根就不要有战争。

17岁那年,苏基荣离开了湖南老家,去了湘黔边境修筑枝柳铁路。2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二四师后勤部的一名军人。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在那个交通运输极度不发达的年代,苏基荣背着行囊,奔赴主战场,为前线战士保驾护航。

(二)

相册的第一张照片是苏基荣老人入伍前拍下的最后一张照片,那个时候他不会想到,在短短的一个月后,自己就会经历真正的生离死别。


苏基荣跟随部队进入越南主战场不满一月,越南方面为阻止我军继续前进,炸掉一个大型水库,洪水淹没道路,部队车辆无法前行。

“我们接到上级命令,务必天亮之前,把故障车辆挪走,以免耽误战情。那天晚上,我们刚把吊车开到地方,准备挪车的时候,被哨探发现了。”

第一枚炮弹就落在苏基荣所在的车前5米处,炮弹落地的瞬间迸裂,很多战士都被飞溅的弹片划伤,万幸没有大碍。但是前一辆车上的战友们就没有那么幸运。但前一辆车上的一位战友就没有那么幸运,“因为腿部动脉血管被打中,他失血过多。我用4、5个急救包都没止住他的血。最后,我把自己的军装脱下来,连带急救包一起捆死扣,把他送到了安全的地方。”不幸的是,那名战友还是没能活下来。

后来,苏基荣和那名战友的孩子联系上了,将那份千里之外的思念转述。苏基荣说,每次见面,自己总会想起那个比自己还小一岁的战友背挺得笔直、意气风发的样子。

(三)

接着翻看相册,老人指着一张合影说道:“这是当时拿了三等功,部队组织大家照的。”


第一次立功,是在一次紧急任务过后。

越南山区地势复杂、高低有序,“我们接到上面的命令,弹药车有车子抛锚,那个时候的路很窄,只能一辆一辆通行,但是部队还是要继续前行的,所以上级命令我们后勤和步兵连用骡子和马驮子弹走,务必把物资保障到位。”

当时,一箱铁盒子装的子弹大概30斤,一箱手榴弹50斤,他们需要两个人共同协作。

“晚上的时候太黑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左手上绑了条白毛巾,一个跟一个往前走。”夜,一眼望不到边。

走了一夜后,一名广西战友突然晕倒。为了不耽误行程,苏基荣和其他战友交替着分担他身上的东西,搀着他一路前行。

准时完成任务后,大家都很累,干粮又涩的难以下咽,当时有民工在那搭灶煮稀饭,“热乎乎的米粥,谁不想去喝一碗。”尽管每个人都很饿,但大家还是一致同意让那位晕倒的战友先喝。

“这是生死之交啊,在战场上,大家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感情不分彼此。”

(四)

说到老战友们,苏基荣老人感慨良多。相册里战友合影的那几页,苏基荣缓缓地翻了许久。

124师后勤部在战时肩负着物资运输的重要任务。繁重的任务和使命必达的压力让他们一个班结成了深厚的战友情。

苏基荣老人觉得有一句话格外能表达出他们老战友之间的感情,便是“铁血最见真情在,烽烟更显战友情”。

即使退伍这么多年,每年八月一号,几个关系好又住的较近的老战友便会聚到一起,或是聊起往昔岁月,或是谈论家常琐事。

“我们一个班的有外省的,也有本地的,外省的来往现在少了,因为之前拍照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也没留下啥合照,也蛮遗憾。”

苏基荣老人说,他觉得有一句话格外能表达出他们老战友之间的感情,便是“铁血最见真情在,烽烟更显战友情”。若非经历生死,肩并肩闯过国界线,便不会有枪林弹雨下铁血真情的激烈碰撞。

(五)

随着黑白变为彩色,泛黄的页角逐渐崭新,相册也快翻到了尾页。这些都是苏基荣老人退伍后的生活照。

十四年的当兵经历,给苏基荣的生活习惯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不论是早六晚九的良好作息,还是每天保持运动的习惯,都是源于早年的从军生活。

说到这,他拍了拍脚边的一摞报纸。“我订了几十年报纸,每天如果不看看报纸上的时事政治,心里就总是不安稳。”

或许是从军时深深扎根的家国情怀,苏基荣老人总是心怀家国大事。

只有经历过,才会有感悟。记者问老人,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你还会不会选择参军打仗。苏基荣叹息一声,“你们长在和平年代里,可能压根就不知道战争是个什么东西,”

合上十四年的烽火记忆,明亮有神的目光投向记者,苏基荣轻拍了下手底的相册,“不过也好,我们的仗也算没白打!”

老人的故事讲完了,相册里面的一张张面孔还浮现在眼前,那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文:大连理工大学2020级广播电视学专业邱玥、李依迅

图:大连理工大学2020级广播电视学专业李依倩

【声明】本文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天健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编辑:赵洁